(记者 李丽 刘福华)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民生工程硕果累累、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在全区人民共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中,有一面旗帜指引着方向,鼓舞着士气,这就是飘扬的党旗。
党的十九大以来,金洞管理区实现转型发展,率先发展,635平方公里的金洞大地,处处呈现出勃勃生机——
这是乘风破浪的五年。金洞管理区锐意改革,攻坚克难,稳步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5300元提高到3734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936元提高到12689元,分别年增幅9.24%、10.54%;地方生产总值从10.08亿元增长到15.18亿元;财政总收入从4000万元增长到5782万元。”这一串串数据让金洞人民欢欣鼓舞。
这是美丽蝶变的五年。 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金洞管理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五年来,金洞管理区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掘“金”森林康养,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林业兴区、旅游强区”三大战略,全力打造全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十佳林场”“中国森林康养林场”等5个国字品牌,国有林场改革全面完成,成为省、市林场改革典范。
这是厚积薄发的五年,全区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8.3:29.3:52.4,第三产业比重大幅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规划重点项目196个,实施重点项目170个,占项目总数的86.7%;完成项目计划投资达151.73亿元,占“十三五”计划总投资额的80.2%,总体实施情况良好,投资结构合理。
崛起特色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以产业扶贫为支撑,全区形成了金洞镇乡村旅游、石鼓源乡冰糖橙、凤凰乡优质水果、晒北滩瑶族乡高山云雾茶的“一乡一品”产业发展格局。全力推进“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生态种养+精准扶贫”,把贫困群众牢牢嵌入了产业链上。
全区按照“一特两辅”产业规划,把产业发展、集体经济、长效机制有机结合,农业着重培育生态野生茶、竹笋加工产业,大力发展“浯峰贡茶”“金洞云雾茶”公共品牌,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目前,全区野生茶面积1.5万余亩,人工种植茶园6600多亩,茶叶专业合作社12个,产品远销省内外。
7月29日,在金洞管理区凤凰乡江洲村“四季果园”,11名村民正在为收获后的名优水果品种贵州蜂糖李树剪枝。他们是村里金洞利荣种养专业合作社请来的本村务工人员,当天工作完成后,每人都喜滋滋地当场领到120元劳务费。
“去年,‘四季果园’枇杷、西瓜、葡萄等果树开始挂果,创产值100余万元。今年80%的果树已投产,仅150亩蜂糖李产值就达300余万元。”村支书张峻荣告诉记者,2017年,他牵头成立金洞利荣种养专业合作社,吸纳村民50多户“抱团”发展精品水果,全村种植精品水果300多亩,形成春有四川枇杷,夏有贵州蜂糖李、西瓜、黄桃,秋有葡萄,冬有黄金贡柚、沃柑的“四季果园”。
“家里的田都流转给合作社了,务工还有钱赚,既不耽误照看孙子,又增加收入,再好不过了。”在金洞管理区凤凰乡陶家村昇顺冬瓜蔬菜种植基地里,说起产业致富“小账本”,村民邓华生就开心不已。
像江洲村一样,金洞管理区农村户户有了增收门路、村村有了集体经济。
江洲村的“四季果园”和凤凰村的桑葚采摘基地等特色水果远近闻名;陶家村的120亩冬瓜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亩产达11000斤,纯利润达4000元每亩;狮子岭扶贫车间“竹聚缘加工厂”被评为市级扶贫车间示范点,带动全乡竹笋产业经济发展达2000万元左右。白果市片区红日山村,一座座高大的风力发电机组矗立在山头,这些“大风车”一共23台,总投资4.9亿元,是金洞首个风力发电项目一期建设基本完成,全部投入发电,年发电量超过1亿千瓦时,项目全面并网发电后,可实现年产值6000万元;计划总投资2.5亿元的金洞高山避暑旅游度假区项目已成功签约。
近年来,凤凰乡党委、政府坚持“产业兴乡、项目为王”,带领群众立足资源禀赋,“靠山吃山”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目前,凤凰乡已形成“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
厚植绿色根基 释放生态红利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
金洞管理区以“生态立区、林业兴区、旅游强区”三大战略,城市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林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全域旅游积极发展,现在金洞既是美了生态,也富了百姓。
五年来,全区累计造林面积5.4万余亩,新造和改培以楠木为主的珍贵树种面积近3万亩,珍贵树种培育总面积接近10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88.7%以上,平均负氧离子达2万个/立方厘米,年平均气温18℃,被誉为中国“岭北天然氧吧”和湘南“绿色明珠”。四季常见“金洞蓝”,成为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净地。
五年来,金洞管理区划定8个千人以上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整治2个“千吨万人”饮用水保护区,完成5个农村污水管网改造和治理项目。加强生态保护,义务植树11.9万株,“三边”绿化及裸土复绿1082亩。严格的生态保护举措,换来了“绿色”回报,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十佳林场”“中国森林康养林场”等5个国字品牌。
五年来,金洞管理区加快国有林场改革步伐,向“春赏花、夏亲水、秋览胜、冬养生”旅游业转型,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以原生态的山水森林为基础,通过造林造景,大力种植彩色阔叶树种,改善以杉木为主的单一景观。先后建成金洞国家森林公园、金洞猛江河国家湿地公园、金洞楠木主题公园国家级3A景区、白果市红色旅游景区、金洞仙人岭森林公园等5大景区。如今,楠木湾畔等现有项目提质增效,总投资3.7亿的三公垒瀑布群景区开发和金洞高山避暑旅游度假区项目相继落地开工……一幅金洞特色的全域性旅游画卷正在绘就。
金洞管理区境内有6万亩楠木,百岁以上的楠木多达6000株以上,五代同堂的楠木“集群”比比皆是。楠木主题公园一株树龄超500年的“楠木王”就坐落在小金洞村内,该村因而名闻天下,但因为封山禁伐,“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小金洞村,乡亲们多年来守着“宝山”不能实现致富梦。
如何破解贫困难题,找出路子?2018年3月永州职院扶贫工作队进驻小金洞村,依托金洞漂流、楠木主题公园旅游资源,利用几栋“空心”土砖房,学校筹资440万元,加上管理区、本地能人以及贫困户入股,共计投入880万元,要将楠木主题公园斜对面小金洞村楠车湾整修成花园式度假村,建成可容纳20多个家庭的民宿、30多人团队的青年旅舍,至少可以接纳50来人就业。
“‘楠木湾畔’民宿过去一点是楠木主题公园,往上走是50亩野生玫瑰花海,往左走是村民李宝成投资120万元建好的金岛湾水上乐园,往右是金洞漂流牛头山游客接待中心。每个景点之间不过3分钟车程,足可让游客流连忘返。”村支书奉和春介绍道,如今的小金洞村让游客有地玩、有地住、能留下,村民在家就能享受生态福利。
五年来,金洞在生态旅游上下足功夫,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累计接待游客80万人次、旅游收入4亿元。
基建日新月异 脱贫摘帽奔小康
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让幸福“看得见”。
五年来,金洞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用心、用情、用功解决好百姓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2017年完成了全村网络全覆盖;2018年完成全村公路安全保障工程;2019年完成了600余人安全饮用水水源和村活动中心附属工程建设。”金洞管理区金洞镇油胜村支书邓国华表示,这几年,村里投入了近200万的资金,对村里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改造,现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出行方便了,生活质量得到极大的改善。
近年来,金洞紧紧围绕交通、水利、市政和公共事业等重点领域,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建成了多个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的重大项目,交通路网不断优化,城乡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镇村颜值显著提升。
金洞多为高寒山区,资源匮乏,27%的贫困人口需要易地扶贫搬迁。2016至2017年先后易地扶贫搬迁4600人;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650人,现已全部搬迁入住。
“有了房子就有了安稳的家,日子过得也安心。”邓开秀告诉记者,她家有4口人,两个儿子上学,婆婆74岁,丈夫早年因病去世,因为缺资金、缺劳动力致贫。搬迁前全家蜗居在15公里外的泥土房里,2018年入住龙潜凼安置小区100平方米的房子。
多年来,金洞管理区易地扶贫搬迁1490户5250人,危房改造2624户;6.8万人的安全饮水进一步巩固;19352名贫困人口全面脱贫,20个贫困村全部摘帽退出,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脱贫路上,金洞管理区交出了一份精彩答卷。
住房有保障,生活保障要跟上。
为确保搬迁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该管理区根据7个集中安置点和贫困户实际情况,因点因户施策,实施就业创业培训、安置点就近就业、开发特色岗位等一系列举措。目前创办了翔冠制帽厂、金剑制衣厂等5个扶贫车间,安排劳务输出816人、特色岗位120人、在家就业832人,实现有劳动力的搬迁户至少解决1人就业,确保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十三五”期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936元提高到12689元,年均增幅10.54%。
“金洞变化真大啊!建设得越来越好了!”如今,一栋栋安置楼房托起了山里人进城居住的梦想,一个个产业项目让贫困群众脸上绽放幸福,一条条蜿蜒的水泥公路延伸到大山深处,城区水污分流工程正在有序展开……
党旗飘扬风帆劲,砥砺前行谱新篇。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过去五年,金洞管理区书写着乘风破浪、砥砺奋进的发展故事。面向未来,更加美好的新时代金洞新篇章,正在徐徐展开。
来源:今日永州
编辑:周云涛